又是一年毕业季,这份防诈骗锦囊请收好!

来源: 时间:2024-05-09

又到一年盛夏时,夏天总伴毕业至,求职找工作一下子成为摆在毕业生面前的头等大事,求职路上,请同学们警惕这些骗局,快来收好下面的制胜法宝吧!

1培训贷诈骗

培训机构以提供兼职工作为由,诱导同学们接受课程培训,并引导同学们办理“培训贷”,在虚假信息的诱惑下,未经详细了解,便容易匆忙签订“合同”。同学们通过贷款缴纳学费后无法学到有价值的课程和专业技能,更无法获得培训机构前期承诺的兼职岗位,却因为退费难而背上了沉重的贷款债。

防范锦囊

1.提高风险意识,增强辨别能力;2. 不要轻易添加自称“老师”的陌生人微信;3. 不要轻易参加打着兼职赚钱幌子的培训班;4. 不要轻易在陌生网页及平台上转账汇款、办理贷款;5. 如不慎踏入“培训贷”陷阱,应积极收集并留存有关证据,向公安机关报案,勇于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中介陷阱

临近毕业季,同学们在寻找工作或租房时,不免需要寻求中介的帮助,很容易碰到虚假信息、高额费用、合同陷阱、服务不兑现、隐瞒信息等等的中介套路。中介提供的合同可能含有不公平或不合理的条款,比如过高的违约金、不明确的费用分担,可能会故意隐瞒某些重要信息,比如房屋的真实状况、工作的实际内容等。

防范锦囊

1. 为了避免落入这些陷阱,同学们要仔细审查中介提供的信息和合同,通过可靠的渠道验证房源或工作信息;2.不要轻信中介的承诺,不要在没有完全理解合同内容的情况下签署任何文件;3. 在支付任何费用之前,要求中介提供详细的费用说明。4. 如果遇到问题,及时向相关部门或机构寻求帮助。

3试用陷阱

有的用人单位超过法定上限约定长时间试用期,或者重复约定试用期。有的用人单位以试用期为由,支付工资低于当地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或者不缴纳社会保险。还有的用人单位为了降低用人成本,大量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试用期约定较低的工资,试用期结束便以各种理由解聘,“假试用,真使用”。

防范锦囊

1.任何违反法律规定的试用期约定无效。2. 根据劳动合同期限的不同,试用期最长不超过6个月,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3. 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3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4. 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5. 试用期期间,应正常缴纳社保,工资水平不低于单位相同位最低档工资或者不低于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80%,且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4协议陷阱

企业可能会要求签订不平等的劳动合同,包含不合理的条款。达成用工意向后,有的用人单位以种种借口拒绝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有的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后没有给劳动者一份合同文本留存,还有的用人单位签订的合同中缺少工作岗位、劳动报酬、劳动条件等具体信息。如出现上述情况,劳动者到岗工作后,合法权益将缺少保障。

防范锦囊

1. 同学们在入职前一定要仔细阅读并认真签订劳动合同,尤其要核实清楚涉及个人权益的重点条款,这是对自身合法权益的有效保护。2. 对于非全日制工作,可以订立口头协议,但应注意留存当初做出约定时的有关证据。3. 如因故未能签订合同、订立协议发生纠纷,可及时寻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帮助,通过正规渠道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5虚假网络贷款

不良校园贷机构、不良培训机构、职业中介机构还会打着专业培训、兼职实习介绍、就业推荐等幌子,捆绑推荐借贷业务,诱骗学生通过高息借贷缴纳培训费、中介费。或是伪装成政府工作人员,以“禁止大学生网贷”“查询征信”为由,诱导学生将网络贷款转至所谓的“清查账户”,导致借贷学生陷入资金和信用的双重危机。

防范锦囊

1. 银行、正规贷款公司不会要求借款人申请贷款前支付“保证金”、“手续费”、“服务费”等各种费用;2.强化自我的保护意识,维护自身权益;3.提高警惕谨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和银行卡信息到贷款平台;4.树立正确消费观,适度消费;5. 在消费能力的前提下,从实际需求出发,不要情绪化消费,避免攀比心理和一时冲动消费。

毕业在即,求职路上,请同学们收好来自母校的温暖叮咛。

高薪招聘要警惕,别大意

网络信息要核查,别轻信

可疑链接要谨慎,别乱点

资金转账要核实,别着急

一旦受骗要报警,别犹豫

来源:新华网客户端、综合网络